昨天美股收盘后,网易市值超过百度,成为中国第四大上市互联网公司(美团排名第三,目前市值480亿美元),而百度市值维持在328亿美元左右,维持在历史低位。
于是,网上出现了一波关于以后要不要叫它‘bat’的讨论。
对于百度来说,可以说是BAT三巨头中最“失败”的企业,甚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百度在世界上吃了很久的苦头。
百度为什么会走到今天?其实原因很简单。
十几年前成为中国互联网风云人物的BAT三巨头,显然对互联网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同的看法。那时BAT已经取代三大门户,成长为优势更强、优势更明显的巨头。三者中,百度的优势其实更明显。它在搜索领域的探索,几乎奠定了百度未来十年“技术流”的基础和定位。当时腾讯只是依靠QQ和批判游戏精心构筑自己的护城河,阿里巴巴并没有从内到外摆脱竞争对手。
但随后分歧出现了,其根源在于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和人们使用互联网习惯的改变。百度其实有更纯粹的美式“极客”思维,应该更早接触和讨论智能手机会带来的变化。
百度股票价格但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百度并没有专注于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而是深度挖掘百度搜索的商业潜力,最早开始大规模盈利,从而错过了布局移动互联网的最佳时机。
相比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有更长远的打算,两者都在全力研究移动互联网。阿里巴巴后来推出了手机淘宝、天猫商城、支付宝,腾讯推出了微信,推出了手游市场。
可以说,正是因为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认知差异,百度在战略上犯了巨大的错误。
这是很多要说的。
我们可以简单的做个对比,对比一下BAT三家公司的高层管理机制。
事实上,百度真正的高管只有两个——李彦宏和马东敏,因为自百度创立并上市以来,CEO或其他高管可以说是铁打的李彦宏和跑路的高管。这种管理体制最大的弊端就是无法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
因为即使李彦宏在高层看着,但在具体的管理层面和执行层面,高管的频繁更换必然导致执行过程中员工的无用功、重复和内耗,不利于企业文化的存续。
而这些管理上的不足,需要职业经理人参考先进的管理制度来规避,为了同一个目标整合公司的人力资源。
这种管理制度的缺失在齐鲁辞职前后尤为明显。
然而,马云并不是阿里巴巴高层中的唯一一个。合伙人制度保证了阿里在长期战略决策和近期业务制定上有一批无所不知、相互信任的人。高层之间不存在磨合问题和执行问题。马云的作用是决定和提高管理者的效率。
他的体系其实和华为很像,都是扮演决策者的角色,重视团队的整体智慧。
腾讯的系统和这个差不多。马和他的总裁、副总裁们做了很好的沟通,确保长期战略和短期规划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他不太依赖自己的智慧。马其实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提炼企业文化和高效使用人才上。
BAT之间的管理弊端显而易见。比如我们提到阿里巴巴,你可以想到马云、张勇、蔡崇信、彭蕾、王坚。比如,说到腾讯,你可以想到马、张小龙、和张之洞。但说起百度,除了李彦宏夫妇,你还能想到谁?甚至后来,齐鲁投降了空,不到两年就离职了。
这是外因。
你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百度的衰落不仅仅在于自身改革不力、管理不善,更在于中国互联网近十年的一个趋势——大量互联网流量从PC流失到智能手机。
百度最大的搜索引擎优势和商业应用优势都在PC端,而智能手机把原本只存在于PC端的流量挖走了一大半。在智能手机这个新领域,百度已经彻底败北,流量资源开始大规模向阿里和腾讯流量入口迁移。
而随着阿里和腾讯巩固自己的行业壁垒,那些流量注定是很难回去的。
此外,这个市场上有许多颠覆者,比如字节跳动。
字节跳动对整个流量市场的蚕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资讯内容领域,而就在最近,它推出了头条搜索,大家都很熟悉。最应该让百度感到恐惧的是,市场并不认为字节跳动对百度的挑战是一厢情愿的。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百度还是有很多忠实用户的,因为用户习惯了,因为真的好用,这些都是百度的绝对优势,但是百度自己也要清楚,这些并不能保证百度就可以高枕无忧。
市值减少没有错。百度最应该思考的是另一个问题——如何在下一代生存并重返辉煌?